怕你不喜欢我
或许是三年级刚过渡到四年级,又加上各科老师都换成了新的,孩子们还没完全适应,况且语文作业相比较来说更繁杂了一些,所以每天都有那么几个家庭作业写不完的孩子。讲桌上几乎每天都有作业小组长反馈写来的“黑名单”。对于我给他们新增加的另一样作业:写日记和读书笔记,很多孩子更是不理解,因为他们以前没有这个习惯,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去写。我从格式到内容一点点地教,开始的两篇日记内容我给做了规定,还教他们怎么列提纲。我以一篇为例,做了“下水文”,孩子们听得饶有兴趣,但一提笔写,就不是那么回事了。不但格式不正确,内容笼统粗糙,最要命的是有几个孩子根本不知道加标点,本来写得就少,也没有分段,就那么一大截子话(其中还有病句)就“交差了”,读得我是跌跌撞撞、上气不接下气。讲评的时候我说,你们都不简单啊,都练过“气功”啊?孩子们没听懂,面面相觑,我说:“我读你们的日记差点被憋死了!”然后我又读了一篇没加标点的日记给他们听,我故意装出累得不行的样子,他们哈哈大笑。
我读的是黄飞翔的日记,我看到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。这个男孩是个“小不点”,人很瘦小,字写得很没章法,字写得要么左右分家,要么比人个头还大。不过这孩子脑袋聪明,就是上课时坐不住,喜欢在凳子上拧来拧去。还有一个标志性动作:喜欢把右手的食指含在嘴里,吮得是“津津有味”。都开学两周了,他这个坏习惯还没完全改掉。何况作业质量又这么差,我真的有点生气了。
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。我经常在班里表扬作业完成得好的孩子,读写得好的日记和读书笔记,还给他们奖励,就是一本软面抄,上面用印章印上一个大大的“奖”字。我还说,看谁最有本事自己不用买软面来写日记、写读书笔记,都用老师奖励给自己的本子写。孩子们是有好胜心的,他们都想从老师这儿“赢”得本子。无形之中,好学生的作业质量更好了,那几个“困难户”是时有反复,你打不得,骂不得,但是又不能听之任之,我的做法是抽空让他们补齐作业,因为毕竟是剩下的一点“尾巴”,利用大课间的时间就能补齐了。最重要的是我觉得这也是一种“惩罚”,得让这些孩子明白:今日事今日毕。你应该做的事,你就必须要完成。想躲过去、想逃避是没有出路的,你昨天没完成,那你今天就必须接着做、做完。
就是用这样的笨方法“死磕”,我每天都“盯死”那几个孩子。他们几个人这个习惯倒养成了——一写不完作业,就在午休时间主动到我办公室补。每次看着他们那怯生生的样子,我都说:“孩子们,记住:办公室是老师办公的地方,经常来这儿的学生你知道是什么人吗?是课代表们,他们是为你们抱作业本的,是为你们服务的。老师在这儿干什么?也是为你们服务的,备课、给你们改作业、改试卷。你看,哪位老师不是在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?你们到这儿干嘛来了?你们等于告诉所有的老师你们的表现不好!老师多希望有一天你们来这儿不再是为了补作业。要是再不改掉毛病,老师可就不喜欢你们了!”
那天中午刚吃好饭,我略有困意,正打算趴在桌子上眯一会儿。恍惚中,觉得有一个人进来了,我警觉地猛然坐起来,发现黄飞翔这个小家伙不声不响地站在我身后。我说:“吓我一跳!作业又没写完?”孩子忙说:“不是的!老师,今天我作业写完了!我拿来给你看的。”“是吗?”我心里说,“太阳真的从西边出来了?”我接过作业,嗬!今天真的写完了,而且日记也写了,虽说仍不尽人意,但最起码能完成了。我的困意消失了一半,涌上了一半的惊喜。孩子期待地看着我,我问:“你想要什么奖励?”他笑了,说:“老师,我不要奖励。”我一下把瘦小的他抱起来,在办公室里转了两圈儿,然后放下来,再问他:“晕了吧?”孩子笑得格格的,说:“老师,我差点晕了!”我说:“好孩子!你知道吗?老师晕了!因为你进步了!老师是乐晕啦!快告诉老师,你今天怎么把作业写完了?不打算再来我办公室补作业了?”你知道这个孩子说了一句什么话吗?他说:“老师,我怕你真的不喜欢我了。”我一听,愣了一下:“胡说!谁说老师不喜欢你了?”“老师都不喜欢不写作业的学生。老师,我喜欢你当我的老师。我以后好好写作业,你别不喜欢我。”他眼里蒙上了一层水雾。多单纯、多可爱的理由啊!好令人心疼的孩子!我摸摸他的头,眼眶也有点发热:“放心吧!老师一直都很喜欢你!现在就更喜欢了!因为你又多了一个好习惯!这样的孩子哪个老师都喜欢!”
望着他小小的、放心远去的背影,我不禁百感交集:教育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——为了让老师喜欢,这就是一个孩子对待学习的动力。是不是有些幼稚和可笑?我不这样认为,魏书生说:不能奢望在学生荒芜的心田上播几粒种子、淌几滴汗水就能收获丰硕的自我教育的果实。只有日日夜夜、点点滴滴的坚持下去,学生自我教育的步子才会越走越坚实。
我相信自己,更相信孩子们。
新沂市墨河中心小学 孙娟
作者简介:孙娟,中小学高级教师,新沂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。曾获徐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、徐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、新沂市优秀教育工作者、新沂市第三批学科带头人、新沂市最美乡村教师、新沂市教学先进个人等称号。
最新评论